2025年5月13日,坛丘小学心理团辅室内暖意融融,一场以“我与班集体”为主题的“校长有约”对话活动正在展开。四年级4班的学生代表与校长室周锦副书记围坐一堂,就班级人际关系问题展开深度探讨。本次活动基于社会心理学家勒温的“群体动力学理论”和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通过同伴互助的形式,帮助学生提升社交能力。
问题呈现:成长中的社交困境
活动伊始,同学们结合日常观察,聚焦班级建设的三大痛点:人际冲突(同学背后说我坏话)、权力失衡(强势同学喜欢指挥别人)、沟通方式不当(打小报告现象普遍)。这些现象正符合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学龄期儿童社交认同危机的理论描述,反映出该年龄段学生对群体归属感的强烈需求。
专业引导:从问题到方案的转化
周老师采用“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FBT)”技术,通过“奇迹提问”引导孩子们畅想理想班级图景。在90分钟的结构化讨论中,学生们逐步形成解决方案:运用“非暴力沟通”四步法处理人际冲突;通过“角色互换”体验理解强势同学行为;建立“班级调解员”制度替代小报告机制。这一过程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元认知能力,符合弗拉维尔的元认知发展理论。
持续成长:构建观察-反思-实践循环
活动尾声,周老师布置了“社会性观察”实践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新习得的“积极关注”技术重新审视班级互动。这种设计借鉴了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通过认知冲突促进道德判断能力提升。正如参与学生所言:“原来每个行为背后都有原因,我们要做班级的小太阳而不是小法官。”
坛丘小学”润心·心星湾”心理健康教育特色项目持续开展系列主题活动,通过“校长有约”“心理剧展演”等载体,系统提升学生的社会情感学习(SEL)能力。周老师表示:“帮助孩子破译人际关系密码,就是为他们插上社会适应的翅膀。”下一期活动将聚焦“个性化成长”主题,进一步深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